一条朋友圈动态,她读懂了学生的心思;
一次异样的举动,她触摸到学生的心底;
敬如师,爱如姐,在最平凡的角落里,她用细心守护成长,她用无私定格青春,她就是公寓里的“心灵导师”——钟丹。如此心思缜密,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辅导员是怎么炼成的?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钟丹,2008年来到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名公寓辅导员。入职后,钟丹发现公寓辅导员和当初自己大学里的辅导员工作并不相似,有时候不被学生理解,而且,学生的一声‘宿舍阿姨’让她觉得心里很委屈。“那时处理事情也有所欠缺,与学生沟通也不得章法。”
为了更好的适应公寓辅导员岗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010年,钟丹考取了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主修高校学生管理。在读研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和相关心理书籍,慢慢总结了一套适合自己岗位的工作方式方法。
之后,钟丹逐渐得心应手,她发现公寓辅导员这个角色对于学生来说,亦师亦友,更像知心姐姐,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予以帮助、引导。钟丹的工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一位同学有这样的体会:“钟老师是一位亲切、幽默的好老师,她为我们指出寝室内务整理中的问题,在生活上给予我很多帮助,以前我在家从来不干家务,来到寝室后,小钟老师手把手教会我怎么叠被子,晒衣服,还教我一些内务的小技巧,帮助我们整改寝室存在的问题,她更像是我们的姐姐,我现在很喜欢在寝室里的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
“我只是广厦学院辅导员队伍的一个缩影。学院有一套完整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帮助和推动所有辅导员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奋力走向梦想的前方。”钟丹说。
练就管理能力的“十八般武艺”
钟丹老师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辅导员的岗位上,凭借对事业对学生的热爱,全心全意为每一位同学服务,练就了管理能力的“十八般武艺”。
在公寓管理方面,她是思政辅导员。一直以来,她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揣着“爱心、细心、耐心”三心,做到“手勤、脚勤、口勤”,做好学生日常寝室管理,安全隐患排查,维护公寓内日常的卫生良好,纪律严谨及寝室安全。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每一学年,需处理的类似夜间学生突发疾病送医院就医,全程陪同学生在医院治疗;解决寝室同学矛盾等突发事件,充分保障学生健康与公寓内秩序稳定。下寝室,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状态,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在班级管理方面,她是班主任。她主动找学生沟通,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家庭、学习、生活状态,适时对学生予以生活上的关爱,思想上的引导。规范班级管理,制定班规,奖罚分明、公平公正,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主动联系家长,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情况,取得家长支持,共同协作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在组织活动工作中,她是积极参与者。她参与公寓文化节、鲁班文化节的策划活动,组织学生“一分钟分享会”,以锻炼自己临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并通过分享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
辅导员的工作可以说是“千条线一根针”,从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安全稳定,到宿舍卫生、心理健康,再到评优、资助、就业、医保、学费…… 正是在这千头万绪的工作中,钟丹老师练就了十八般武艺。然而不管是什么武艺,不管有什么绝招,她都修炼着同一种内功,那就是爱。正因为对“以爱为源、以生为本”学生工作理念的坚守,她才武艺高强,所向无敌。
不忘初心 继续“修炼”
练就了十八般武艺的钟丹老师不仅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各种荣誉也是纷至沓来:获2013、2015、2016、2017、2018年度浙江广厦学院“优秀辅导员”称号;2017年6月评为浙江广厦学院建工分院“敬业专注之星”;2017年10月评为浙江广厦学院建工分院“月度之星”;2018年1月获得浙江广厦学院建工分院“辅导员工作标兵”称号;所带的S17建技2班获浙江广厦学院建工分院“优良学风班级”等。
“所有的荣誉已成过去式,一个称职的公寓辅导员,就是要不忘初心、继续修炼。”钟丹说。
新学期要开始了,钟老师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重新开始,从“心”出发。她利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学生公寓楼的基本情况,如学生人数、楼层分布、党员人数、贫困生人数等。“掌握这些数据和基本情况能够帮助我们高效地开展工作,掌握学生动态。”要想把公寓工作最细、做实,每一步都要细心认真。“保证学生的安全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家长对我们的信任。”走访寝室的时候,钟丹会注意时间的选择,她通常选择平时晚上9点,周末时则选择下午时间,这样学生通常都会在寝室,便于了解情况。谈话的内容尽可能随意、轻松。尽量避免隐私,重在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尊重学生,灵活扮演好“良师”和“益友”两种角色。
回忆过往,钟丹微笑说“做任何事,心态很重要。同样一件事,带着积极、平和、乐于接受的心态与无所谓、甚至抵触的心态得到的结果肯定会不一样。想起当初自己刚进入大学时的懵懂与迷惘,看着这些刚入学稚嫩的脸,发现能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帮助,使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精彩,是莫大的幸福和满满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