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春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重大成果,理论视野之宏大、原创性成果之丰富、世界性影响之巨大,在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史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重大成就
回答重大时代课题实现新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引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赓续中华文脉达到新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具有融通的天然基因,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以其丰厚的思想财富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赓续中华文脉,厚植文明底色,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创造的伟大传统和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带领全党更加自觉、更加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一统、天下大同”的共同愿望相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和世界历史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相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想人格相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能动性的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相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贤能治国”的政治智慧相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相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普遍交往理论。
引领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阐明了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义利观、全球化观、全球治理观,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愿景,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些重要倡议和主张,充分体现了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深刻把握,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独特创见,占据了思想和道义制高点,凸显了中国特有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事关新时代中国发展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解答,也必将随着时代发展和实践深化而不断发展和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一是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深刻揭示了“能”“行”“好”的内在逻辑,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必然。“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主义行,这是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历史给出的答案,也是1917年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历史给出的答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百余年党史、七十多年新中国史、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给出的答案。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归根结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
二是系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十个明确”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座理论大厦的主体部分,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的“四梁八柱”。把握了“十个明确”,就掌握了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精神。“十四个坚持”是对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是对我们党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整合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要求,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三个方面成就”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成就与经验,既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成就,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一整块钢”,只有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联系起来,才能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是明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博物馆时强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史的基本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必将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丰富发展。
四是精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六个方面作了概括和阐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构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求,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遵循的世界观方法论、必须坚持和运用好的立场观点方法。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展望未来,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些重大时代课题,仍存在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我们要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解答“世界之问”不断作出新贡献
世界怎么了,人类往何处去,这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回答的“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关键是把握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聚焦“四大赤字”,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不是孤立的,而是人类发展进步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解决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倡议,推动实施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比如,针对和平赤字,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针对发展赤字,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针对安全赤字,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针对治理赤字,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等。这些理念、主张、方案,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准,形成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为跨越不同文明、道路、制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精神桥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历史车轮向着美好世界前进提供了价值基础,竖起了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思想灯塔。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界,推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是我们处理国际关系、优化全球治理的基本价值遵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价值引领。
聚焦全球现代化问题,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理论新范式。我们党历经百年奋斗,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空间格局和地理版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性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安排、实践部署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释,建构了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理论、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极大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式,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版图和学术范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现代化理论范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总结反贫困中国经验,形成了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理论。贫困是世界性问题,反贫困是全人类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事业。中国反贫困成就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系统回答了脱贫攻坚的政治保证、价值取向、制度支撑、实践路径、动力源泉、社会基础、作风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我们要进一步全面系统总结反贫困的中国经验,推动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理论、中国方案走出去,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
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要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最新实际,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回答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更多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更好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6日 11版)